搜索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70|回复: 0

[剧本] 山东琴书 《劝人孝》 他山之石 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9 21: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劝人孝》山东琴书  
(一)幼儿篇
人生在世  细细思量
百年岁月  变化无常
劝君孝敬  堂前二老
百善孝先  做人的纲
咱不表 前贤和古圣
说说当今  人情理常
君可见产房 殷切等待
一声啼哭心才落心房
忙把 小娇儿   抱在手
拜天 跪地   谢祖上
心肝宝贝 亲个不停
飘飘好似在凌霄宝殿上
从此不分 昼和夜
心甘情愿为儿忙
左边尿湿右边放
右边尿湿抱身上

娇儿安睡 娘合眼
娇儿一动娘惊忙
日夜祈祷儿安康
长大做个好儿郎
(二)少儿篇
含在口里 怕化了
捧在手中 怕受伤
娇儿呀呀 来学语
一声“妈妈”似吃蜜糖
娇儿姗姗 来学步
扭呀拐的为娘喜得慌
东家夸来 西家说
好似娇儿为国争了光
待儿长到三四岁
忙着给儿找学堂
让儿早听老师的话
不学无术 饭袋囊
又怕先生管得严
又怕学习跟不上
又念三餐可和口
有惦娇儿可想娘
一日不见 如三秋
校门都有 谁的娘
老师劝说 让母放心
心头的爱肉放不下的娘
(三)少年篇
时光飞逝 十余载
长成了帅小伙婷婷俊姑娘
越看越爱 心肝宝贝
他乡陪读 伴儿在身旁
三餐都是娘亲做
冷热咸淡娘亲尝
望儿用心多攻读
光耀门楣做栋梁
金榜题名心欢喜
大摆喜宴都沾光
亲朋好友齐祝贺
为儿舍金显排场
名落孙山娇儿痛
合言导语宽心忙
人生条条金光道
行行都出状元郎
怕儿心重陪玩耍
儿皱眉头娘发慌
日夜不离儿左右
怕儿心烦娘多想
(四)青年篇
儿身长到二十左右
又惦念学习‘工作中谈没谈对象
在学校可有 同窗知己
学习’爱情 力争两辉煌
工作中可有情投意合
两情相悦潮流要跟上
莫学当年 老”古董“
称心如意早见老爹娘
同学们聚会要节俭
奇珍异菜爹娘可尝
你掷千金 买一笑
老爹爹一亩地才打多少粮
学习要有学子的样
望儿修身做栋梁
一事无成爹娘不怨
回家做个好儿郎
学假 工假早还故里
爹娘的双鬓又添秋霜
省吃俭用供儿读书
农民的孩子咱要报家乡
(五)成人篇
长到成人谈婚论嫁
早生贵子代代强
谁家小伙品貌端正
谁家有温柔贤惠 好姑娘
父母都是操心的命
一生牛马为儿忙
有时嫌贫一句话
爹娘双眼**没合上
当今社会物质横流
结婚有汽车和楼房
平平常常上百万
老爹娘从唐朝种地才能买上
操办婚事量力行
不要攀比争风光
心心相映甜蜜蜜
恩恩爱爱幸福万年长
过上半年并一载
添丁增口小二郎
合家老幼天伦乐
风声水起喜洋洋
(六)总结篇
千年的文明铸华夏
《二十四孝》感天泣鬼神
时代变迁日新月异
今人应该更胜古人
五讲四美三热爱
尊老敬老传美名
人生自古谁无老
弘扬传统不忘本
趁身年轻当敬孝
莫待清明空哭坟
堂前双亲体康健
尽其顺敬方为人
母慈子孝家和兴
家兴和谐国更强
国泰民富安天下
泱泱华夏镇番邦
小小牧童才疏学浅
写的不好老师多担当
赤子的情怀秉师志
孝传四方 源远流长
  
注释:

《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是山东曲种。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古曹州)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又叫玩局)。清末呈现兴盛局面,名家辈出,流传地区日益广泛。
山东琴书
外文名称
ShanDong Qingshu
创始人
艺人:邓九如,张心乐,邓秀玲
表演形式
围坐表演,唱为主,间或说白对白
荣誉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品
《断桥》,《赶船》
目录
展开
1 基本简介
2 历史来源
3 艺术特点
4 艺术形式
5 主要作品
5.1 代表作品
5.2 传统节目
6 传承意义
1 基本简介
山东琴书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改良琴书等。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古曹州)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又叫玩局)。清末呈现兴盛局面,名家辈出,流传地区日益广泛。  山东琴书中国曲艺曲种,流行于以鲁西南菏泽地区为中心的废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以嘉祥、巨野、定陶为中心,后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山东琴书,原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因此最早叫“小曲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又名“打扬琴的”,以后又叫过“改良扬琴”、“文明扬琴”、“山东扬琴”,20世纪30年代定名为“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的表演,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演唱者一至五六人,以敲打扬琴者为主,其余数人亦分唱角色兼奏乐器。早期有七十二曲牌之说,后来以“凤阳歌”、“垛子板”为常用曲词。主要乐器除扬琴外还有筝、坠琴、软弓胡琴、四胡、三弦、简板、碟子等。
山东琴书原是“庄稼耍”。早在200年前就在鲁西南农村中流行。那时,每到秋收之后农事不多的日子,农民就挖地窑子(以其暖和方便),请师教唱琴书,苦练一冬,到农历过年时,便携琴访友,互相比赛演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更形成了演唱的**。山东琴书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职业艺人,形成了众多流派,主要流派有:以源于曹州,兴盛于济宁的“南路”,以艺人茹兴礼为代表,风格是口快嘴巧,快而不乱,善拉小胡琴走唱;“北路”以济南为中心,又流传于鲁西北一带,主要代表是邓九如,又称“邓派”;东路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妻为代表,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东各地。
山东琴书最初叫扬琴,也有叫打扬琴的、唱小曲的,约形成于乾隆初年。早期为农民闲时自娱的庄家耍(又称玩局)。清末渐趋兴盛,名家辈出,分成了南、北、东三路 ,南路最早 ,以茹兴礼为代表 ,称为茹派 ,不用巧调花腔 ,重声腔 、咬字,唱段多愤世之作;北路是以邓九如为代表的邓派,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见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则是以商业兴为代表的商派,唱腔优美,富有变化。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东乱、北路、南路琴书三大流派。其叫法也不想同,如商业兴自称改良扬琴;邓九如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直今。
2 历史来源
大约在一百多年前,广饶县(就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活所迫,四处逃荒要饭。有不少人,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随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演边唱。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他们还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约在一八九六年前,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曾去安徽凤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有力的推进了演唱艺书的发展。艺人在演唱中,为了更多的招徕听众,增加收入,便不断地探求新的艺术形式。擅唱工的艺人,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成了东路琴书的代表;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便致力于新的表现形式的探索。时殿元、崔心悦、谭明伦等,把《王小赶脚》改成化装演唱,便是这种探索的结果。
山东琴书
最早被称为驴戏的《王小赶脚》,由艺人时殿元试演成功,距今已近百年。时殿元(1963-1948),又名时鸭兰,广饶县人,是化妆扬琴的奠基者,驴戏的创始人之一。他自幼学唱扬琴,擅演小丑。开始演驴戏《王小赶脚》,时殿元饰演王小,崔心悦饰演二姑娘,驴子是用纸糊(后改用布扎)彩绘,分别截用带子系在崔的腰间,扮作骑驴的二姑娘;时殿元头戴破毡帽,腰扎白围裙,手拿马鞭、鼻眼之间用白灰一抺,化妆成小三花脸,扮作挥鞭赶驴的王小。用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乐器拌奏。二人边走边唱,使多年来的坐唱的《王小赶脚》,一下子活起来了,很受群众的欢迎,驴戏便很快传播开来。以上证明,驴戏的产生,是群众艺术活动与琴书说唱有机的结合,也是由琴书向吕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流行,鲁西南地接中原,此间亦盛。小曲子最初是精于音律的文人,利用当时流行曲调编演曲目逐渐形成的。据传单县、曹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士绅名流,喜抚琴弹唱小曲以自娱,叫做“琴筝清曲”。如《白蛇传》中的《断桥》、《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赶船》、《偷诗》等,其唱词文雅,文学性较强。 “琴筝清曲”这种艺术形式不久即冲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当地农民中传习流布。由起初风雅的“携访友”,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庄稼耍”或日“玩局”。在清代末年,这种业余玩局的琴书演唱班社,在鲁西一带的农术十分盛行。这时期的演唱仍保持着“琴筝清曲”时的书词风尚文采、注意音乐性的特点。
山东琴书
其演出虽以娱爱为目的,但重在比赛唱腔的优美、曲牌多寡,以及乐器演奏技巧的高低,还有浓重的文人雅士弹唱抒怀的情趣,色少江湖气。 随着“小曲子”在民间流传日盛,出现了乾隆末年曹县的梁启祥,之后曹县的袁沛然、郓城的刘道友;光绪年间曹县的苗金福、李清兰、侯沛然、王梦典,郓城的刘继荣、陈怀教等演唱名家,渐由业余玩局变为撂地说书的职业性演唱。由于演唱性质的变化,带来了山东琴书在演唱内容、形式以及音乐唱腔上的重大变化。艺人们创编移植了一大批适应群众中味新节目,丰富了演唱内容。音乐结构由原来的曲牌联唱,变为以唱“凤阳歌”、“垛子板”两种曲调为主,并用以板式变化,穿插使用曲牌,唱词言变得通俗易懂,演唱风格也由以前的纤柔细腻变得活泼质朴。 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琴书由鲁西南农村进入了运河漕运重镇--济宁,并陆续传入邻近的徐州、商丘、开封等地。一时间,济宁的土山、运河岸成为琴书名家荟萃之地,并扩大影响,遍及山东各地。
3 艺术特点
山东琴书的演出形式一般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赶角色,也兼乐器伴奏。分赶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余者为伴奏兼伴唱。传统的演唱讲究稳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仪态端庄,目不斜视,全靠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配合来完成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角的刻画。
山东琴书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术本身的发展,山东琴书的演唱逐渐打破了旧的演唱陈规。如演唱者可根据故事内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面目呈现传神的表情,有时亦可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之间在演唱中可进行感情交流,还可与观众直接交汉感情,但其演唱风格依然保持了稳重大方的基本特点。
建国后,随着人民对艺术欣赏的要求日益提高,大批新文艺作者参与创作、演唱,山东琴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五六十年代,南路琴书艺人李若亮、李湘云父女两次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党政军出的《水漫金山》 、《盗灵芝》获得成功,他们曾先后三次参加全国调演,引起了曲艺界、音乐界的注意。特别是1981年9月,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观摩演出,演出的《大林还家》 ,在增强抒情性的与时代感方面又取得成功,荣获创作、作曲、演出三个一等奖。
4 艺术形式
从形式上看,琴书属于坐唱形式的曲艺。演唱时坐成八字形,扬琴居中,其他乐器分列两旁。演员各持乐器,自拉自
山东琴书
唱。在故事的发展中,演唱者多以角色出现,并有生、旦、丑的分工。塑造的人物,立体感很强。它本身就为向戏曲化演变,孕育着内在的因素。因而时殿元等人从群众喜爱《王小赶脚》的化妆上演得到启发,逐渐把琴书中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小节目,如《站花墙》 、《兰桥会》 、《登云休妻》 、《鸿鸾喜》 、《丁僧扫雪》 、《拾玉镯》 、《王定保借当》 、《三打四劝》 、 《后娘打孩子》 、《王天保下苏州》 、《王汗喜借年》等,改为化妆登台,从唱琴书发展成了演小戏。
[凤阳歌]也逐渐演化成了吕剧的基本板式──[四平调]。由于剧目大都是反映小姐、公子、儿媳、公婆等男女爱情、家庭论理的戏,而且情节逼真,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很受群众欢迎,因此不少唱坐腔(山东琴书)的艺人,先后改演小戏,在胶东、鲁北一带流传开来,如蓬莱、掖县的蹦蹦戏,济阳一带的迷戏,都属于流传后派生的。流传越广,叫法越多。有的说叫捋戏,因为伴奏主乐器是坠琴,拉时是用四个指头上下不断的捋弦;有的说叫闾戏,意思是属于街坊邻里的家乡戏;有的还说由于艺人外出搭班,都是一村,同姓同族,甚至是一家子或两口子,所以叫吕戏。
5 主要作品
5.1 代表作品
山东琴书为民间小曲联唱体 ,共有小曲 200 余支 ,山东琴书最盛行时,演唱曲牌和演奏曲牌达到300多个,以〔上合调〕、〔凤阳歌〕、〔梅花落〕最为常用。以扬琴为主奏乐器。传统曲目分牌子曲、中篇 、长篇3类 ,牌子曲产生较早,有全部《白蛇传》等;中篇在山东琴书中最具代表性,有《王定保借当》 、《三上寿》等70~80部;长篇多为移植改编,如《杨家将演义》  、《包公案》等。山东琴书的传统曲目有《白蛇传》、《秋红》、《鞭打落阳》、《寻媒》、《小姑贤》、《包公案》、《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等,现代曲目有《大刚与小兰》、《姑娘的心愿》等。
5.2 传统节目
传统代表性节目很多,长篇有《白蛇传》、《秋江》及移植来的《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多部,中篇
山东琴书
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七八十部,短段儿多为早期小曲子节目中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琴书得到新的发展,流行范围扩大至山东省以外,经过加工整理的优秀传统节目《梁祝下山》等及新创作的中篇《夺印》,短篇《十女夸夫》、《姑娘的心愿》、《锔瓷盆》都有重要影响。
随着人民对艺术欣赏的要求日益提高,大批新文艺作者参与创作、演唱,山东琴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路琴书艺人李若亮、李湘云父女两次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党政军出的《水漫金山》、《盗灵芝》获得成功,他们曾先后三次参加全国调演,引起了曲艺界、音乐界的注意。特别是1981年9月,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观摩演出,演出的《大林还家》,在增强抒情性的与时代感方面又取得成功,荣获创作、作曲、演出三个一等奖。
6 传承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名录。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如今它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急需加以保护和扶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 鲁ICP备15038617号-1 )

GMT+8, 2024-4-17 01:35

© 2001-2014 Powered by Discuz! X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