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寿光诗联网 首页 诗赋课堂 格律查询 查看内容

近体诗格律术语

2014-1-16 16: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54| 评论: 0|来自: 格律论坛

摘要: 一、近体诗的定义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是为了相对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它是指唐代形成并定格的格律诗体,由南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 ...
一、近体诗的定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是为了相对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它是指唐代形成并定格的格律诗体,由南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之人的常用诗体,今特指唐代及以后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也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近体诗这一叫法,在明代就已非常流行,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有云:“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二、近体诗的类别

近体诗的类别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等三大类,其中
 1、五言四句,又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2、七言四句,又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3、五言八句,又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4、七言八句,又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5、超过八句以上的五言和七言诗,则被简称为长律或排律。
 6、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小律诗。

三、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是以律诗(八句式)的格律诗为基准的,主要特点有三:
 1、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2、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几个方面。
  a、绝句,其实就是半首律诗,通常情况下,要有一联句式对仗。
  b、排律,则是律诗的延伸,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四、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通常而言,汉字可根据读音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分类。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仄声则包括上、去、入三调。现在,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古代的“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在,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里依然保留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五、近体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汉字的平仄之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常规的格律书中,经常列举“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之类的句式,让初学者很难明白其中的涵义,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诗词内容的镣铐,更有甚者畏之如虎,这是不科学的。近体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中汉字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有抑扬顿挫的阅读效果,甚至有更好的音效果。
  其实,近体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相对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诗的平仄交替原则之后,五言诗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胸了。笔者为初学者提供一句特别实用的口诀,就是“逢双必反”。

六、近体诗的用韵规则

隋代的陆法言在其《切韵》一书中,开始把同韵同调的字归并成类,同类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即是一个韵部,共206个韵部。唐人规定,近韵可“同用”。南宋时期,平水人刘渊把“同用”韵合起来,减为107韵;后人又减一韵,成106韵,这就是“平水韵”。近体诗的用韵原则大致如下:

1、近体诗押韵的位置(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
2、不管律诗或是绝句,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3、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平声韵(仄韵诗因其太少,故从略)。

这就是近体诗的基本用韵格律。近体诗用韵要求很严,除首句可用邻韵外,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部也不能出韵。当代很多人有意用新韵(中华新韵)的,按照普通话发音入韵,其韵律效果大打折扣,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

七、近体诗的粘对规则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例:首句的二四六字为(仄平仄),如“满屋烟霞春睡足”,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平仄平),如“一溪风雨夜灯孤” 。

2、粘,习惯上律诗的八句,分别被分为四联:①首联,首句与次句的合称,②
颔联,第三、四句的合称,颈联,第五、六句的合称,尾联,第七、八句的合称。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对应关系,称之为“粘”。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如“请绝江城旧酒徒”,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如“满屋烟霞春睡足”。违背这一粘对格律的诗句,学界称之为“失粘”。

综上所述,
死记硬背不如掌握其中的要领!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且很容易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事实上,掌握各种形式近体诗平仄规律的关键,就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很容易确定的,只要掌握了上面所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且不会忘记,也不容易犯错。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在近体诗的常规粘对规则中,还有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值得说明的是,对于近体诗中的平仄变格和拗救句式来说,这口诀也不完全合用,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篇详述。

八、近体诗的对仗

  对仗,又称为对偶句,是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成对联的形式(对联就是从近体诗的对仗发展而来的)。律诗的颌联、颈联一般来说,必须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需对仗。在律诗中,
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全首用对仗的。特别是在五律中,有时会出现颔联不对仗的情况,这属于律诗的别体,不宜提倡。绝句本来不要求对仗,但也有一联对仗的,还有全首对仗的。
  对仗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比较严格,必须“家花对野草、山川对河岳、三千对八百”等。宽对则比较松一些,只要句子结构成分相对应就行了,如体词(即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和宾语成分,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对体词,谓词(即现代汉语中的谓语成分,包括动词、形容词)对谓词就行了,如“他们对小鸟”、“楼高对心跳”等,都算是宽对。古代汉语是没有词性的,对仗主要得从意义和结构上来看,因此绝对的工对和宽对一般不太多,律诗的对仗多数都是些半工半宽的句子,譬如“脸红对心跳”,脸与心都是身体部位算是工对,可红与跳一为形容词,一为动词,充其量也就是个宽,所以这样的对子就是半工对。

九、近体诗的对仗分类

  对仗分类有工对
(参上节)、借对、扇面对、流水对等。
  借对,就是借音、借义相对,或称为假对。在汉语中,一个词通常有两种或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音对,例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句中,以红对子(谐音紫),又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这里的“借”是只借音不借义,使人因同音关系而联想到另一个字,并不涉改变诗意的问题。借义对,如杜甫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和七十本来不相对,但寻和常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在这个意义上,寻常包括着数字概念,故这里借来和七十相对。当然,这也不涉及改变诗意的问题,前者借音,后者借义,这两种情况都是借对。
  扇面对,亦称“扇对”,又叫“隔句对”。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也就是两联之间相对。扇面对非常罕见,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诗如白居易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中,一三句为对,二四句为对。词曲中也有使用扇面对的,恕不赘述。
  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立,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就象流水不能分开一样,但它们在词类和结构上仍然要相对。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绝妙的流水对。

十、近体诗的孤平及拗救

  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注定它在诗律上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所以不在此例。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十一、近体诗的拗救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五言句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倒也无所谓,那叫小拗,可以不去管他的,可第六字也用了仄声的话,那就是大拗,问题便很严重了,其实这样的句子也可以救它,把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个字改成平声,那就行了,即“仄仄平平平仄平”。有名的例句,如陆游的《夜泊水村》诗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杜牧的《江南春》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都是此例。五言用法和七言同,著名的例句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种大拗的救法,有时可以和前面所说的孤平拗救一起用,因为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五字若改成平声,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无所谓了。因此,这第五个字是个宝贝,只要此字一用平声,则出句的五六字和本句的第三字,就可以随意了。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拗体,即三仄尾。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把第三个字用成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这样的拗体是不可以救的,但是在唐人的诗句中也较常能看见,如杜甫的“江流石不转”,笔者建议,这句式尽量少用为好。

十二、结语

通过以上的简述,让我们了解近体诗(格律诗)的初步概念。笔者指出,合理应用近体诗的基本格律,是为了您所创作的诗分外生色。但若作者过分追求对仗、工整、格律等外在形态,从而忽略诗的内在涵义和文化底蕴,必然束缚思想,这应该正确对待,不能舍本逐末。对待诗律的态度应是:承认格律,掌握格律,为了思想内容的需要,在必要时可以突破格律。只有这样,才能让诗律为我服务,不是我为诗律,而成为诗律的主人。末了,
论坛格律之家)全体管理人员恭祝您,诗旅愉快!

鲜花

握手

漂亮

路过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GMT+8, 2024-4-20 22:22

© 2001-2014 Powered by Discuz! X3.1.

返回顶部